扶芳藤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文学视线张舟平岁月长,药草香散 [复制链接]

1#
白癜风会诊活动 http://news.39.net/bjzkhbzy/171020/5778539.html

星期二

-07-14

我们这地方,中医被人称作先生。这个称呼是专用的。有些地方称教书的为先生,我们这里的“先生”,是指那些开中药铺给人瞧病的中医。

骆先生的中药铺开在镇北街上,号“百草堂”。他药铺门前两边大书一联:“春夏秋冬,辛劳采得山中药;东南西北,勤恳为医世上人。”字是颜体,笔力遒劲。

骆先生的药铺,临着一条卵石小街。他家是青砖瓦房,屋檐饰有卷草如意图案,房子古色古香,前店后院。店铺门板有七八块,进门是个曲尺形柜台。隔着柜台,对面置着一张医案,上面放着几本《本草纲目》《名医类案》《医林绳墨》等药典。书都有些年头了,像老人的皮肤,暗黄陈旧。柜台的内侧靠墙摆放着一排盛放中药饮片的的药柜,又称“百眼柜”。那一只只小抽屉中,存放着数百种药材,每个抽屉上都写了存放药材的名称,取起来十分方便。右边墙壁上挂着个褡裢,里面有银针、火罐之类的中医外科器械;柜台上一字排开十多个青釉瓷坛、白釉瓷瓶,里面装着秘制的外科散剂和膏药。另外骆先生还制作有一种专治风热感冒的散剂,病人都叫它“发表药”。有人感冒了,买几块钱的发表药,一服就灵。

我和骆先生因同好古典文学而成忘年之交。有时趁他空闲,我便去他中药铺里坐坐,总见骆先生手边放着本素花蓝版的《黄帝内经》。他有时留我便餐,陪他品酒或饮茶,我只觉酒、茶、饭之美是人之美。他长身净面,像竿瘦竹。我又见凡来他药铺瞧病的人,骆先生皆待之以礼。骆先生写得一笔好字,横竖撇捺之间能看出极深厚的书法功底。他送“春雨楼”三字横幅给我作书斋名,字径五寸,墨沈如新,有简静、和雅之气,像陶渊明的诗,脱俗却不出尘。他借给我一本《唐诗鉴赏辞典》,用一张牛皮纸来包,包得四四方方,周周正正。他放一样东西,都是井井有条,许是数十载的行医习惯所致吧?杏乃医家之花,艾乃医家之草。有一段时间,我被失眠闹得很憔悴。骆先生送我一个缝制精巧的艾叶枕头,那特殊的馨香味,让我安眠助睡解乏。《本草》有载:“艾叶能灸百病。”他又体贴我经常伏案写作,送我几袋微火小炒过的决明子茶,告诉我此药茶可清肝明目,降血压,润肠通便,与我有裨益。我是个木讷之人,对骆先生的感怀之情存之心底并不言明,他亦不怨。几乎每天,骆先生都会在中药铺里望诊,问诊,听诊,摸诊,低头思忖,开方抓药。那两年,我常替病中的母亲去骆先生的中药铺抓药,远远就能闻到他中药铺里散发出来的一股淡淡的草药香。而看他抓药的过程,更是一种视觉享受。窄小的抽屉,古铜的拉手,小巧的药戥,骆先生熟悉它们,就像熟悉自家的孩子一样。每次他先把药方仔细浏览一遍,然后才开始抓药。他抓药时手法娴熟,令人惊叹。值得一提的是,他瞄一眼药方,就能快速找到相应的中药匣子。对于用量不太精确的药物,他仅凭手抓,基本准确。对于用量必须精准的药物,他会那样耐烦地放进一个叫“戥子”的小秤里称一称,添一点或减一点,然后将药倒入柜台上铺好的麻色毛边纸里,横折一下,竖折一下,熟练地包起来,用细细的麻绳扎紧,再写上几个诸如“饭后服用”,“葱须为引”等字,反复交代几句,递给我。看着这行云流水的动作,不得不叫人在心里喝出一声彩来。

骆先生家的院子挺大的,收拾得也很干净。院当间长着一株老桃树,树下一石桌,围着三个石凳。青砖院墙下边,植着几竿苦竹。短墙之阴,立着一株老年的大叶芭蕉。靠近书房的地方,种着些月季、含笑、兰草、凤仙、菊花之类的花草。阳春三月,骆先生有时在桃树下品茗、吟诗。院中桃花,嫩红摇曳,粉艳动人心,似乎要把院子点燃。一会儿有人喊看病,他就去了前堂。回来,桃花树下石桌上,落着几瓣桃花,有两三朵飘进了茶盅里。他家院子靠近后门的那块地方,骆先生为验证《本草纲目》而种植了数十种草药,他称那儿为“药圃”。出了他家后门,是一条河。河叫良河,河边长着些欹侧的老柳树。骆先生有时会逮个空儿,从后门出去,拿一本线装的《陶渊明集》,坐于柳荫下,一壶清茶,可供他消遣半日。汪曾祺《钓鱼的医生》里有位中医王淡人先生,喜欢闲暇时带一只红泥小炭炉,坐在河边垂钓。钓上鱼来,刮刮鳞洗净了,就手放到炭炉上的小砂锅里,再加点葱姜作料,煮好了,便喝一口老酒,吃一口鲜鱼,优哉游哉。骆先生不像那位王淡人先生,他嫌良河里的那些草鱼、狗鱼腥味太重,从来都不会兴起钓鱼的念头,更别说煮来吃了。

骆先生有时去山野采药,回来时,天下起了小雨。他戴笠帽,掮药锄,背药篓,蹬布鞋,一路走来,流溢着一身草药香,颇有古风,让人疑是贾岛《寻隐者不遇》诗里采药的隐士。回到家,妻子会体贴地给他泡上一杯明前茶,端到书房。骆先生有一间专属的小书房。他认为小而雅,比大而无当好。书房内有一架旧书。南墙上挂着一块木板刻印的对子:“花圃菜畦锄岁月,药炉茶铛炼春秋。”书案上摆着一盆石菖莆,青翠逼人眼目。骆先生就坐在藤椅上,慢慢地呷茶。屋外,满天爽着小雨。他打开一本《宋词集注》,入神地看。一庭细雨,沙沙有声。这点淡泊的风雅,倒是和他的身份很相配。骆先生的妻子不久便到灶间去给他温酒。又去后院剪下一把雨润新茁的嫩韭,打两个鸡蛋,准备炒了给骆先生下酒。一时间,煎炒之声响连四壁,炊烟亮蓝撩人情怀。

我结婚,骆先生曾以清人袁龙一首《南黄钟画眉序》小令抄在一张上好宣纸上,精心装裱后送来贺我新婚:“琥珀合欢杯,青黛红花麝香坠。正梅标三七,桃灼归。乳香细解丁香结,定心丸升麻甘遂。”

全文仅34个字的曲词中,竟有五分之三的字是中药名,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婚燕尔的喜庆气氛。交杯换盏的喜庆酒杯,用“琥珀”、“合欢”两味中药名来形容,非常恰当贴切。用三味中药名描写了新娘的黑发(青黛)、头饰(红花)、耳坠(麝香),用三七表明新娘的年龄(21岁),用当归和羞怯灼热的粉面桃花,表露出她的思郎心情。“乳香细解丁香结,定心丸升麻甘遂。”用四位中药名,点名洞房花烛之夜,语辞戏而不谑,情思蓄而不露。言简意赅,情深意切。这用中药名作词填曲来庆贺新婚,确是独树一帜,别具一番情趣。

镇街上有个在本镇小学教书的刘老师,许是从大文豪鲁迅那里受到的影响,常对人讲:“中医嘛,也就是个糊弄人!”这话传到骆先生耳中,他什么话都没说。

有一年,那个刘老师得了结肠炎。懂点医理的人都知道,这种病病程缓慢,反复发作,缠绵难愈。医院、县医院,就是没法子根治。走投无路,厚着脸皮来找骆先生。骆先生倒是落落大方,在一张白纸上小楷字开出一剂方药。该方中的一味药材颇为独特:伏龙肝。伏龙肝就是灶心土,可治腹痛泄泻、便血。骆先生特意交代刘老师:“要挖取老灶台灶底中心烧得最红的那一块,才有效。”刘老师半信半疑,心想死马全当活马医吧。回去后,如法炮制,果然几剂痊愈。隔了两日,便送来一幅旌旗,上写:“妙手回春”。骆先生却悄悄收了起来。

每逢春节,街坊邻里都会找骆先生写春联,他来者不拒。到了年三十这天,那些街坊的大门上全贴着骆先生写的春联:“百草霜天辞旧岁,迎春花开贺新年。”“爆竹传笑语,腊梅吐幽香。”仔细看,没有一家的春联是重样的。骆先生给家里写的春联都是自述怀抱的,有时写的是:“腊梅映雪神州乐,山药防病万家欢。”有时是:“花放杏林千枝竞秀,春来药苑百草争荣。”那年街上有户人家老人去世,儿子在外地工作,回来奔丧,请骆先生写副挽联。他这样写:“独有痴儿渐远志,更无慈母望当归。”有点文化的人说这挽联写得贴切,不光字好,还应景,联里嵌进了两味中药名,妙极!

我后来因为写作的缘故,去了小镇文化站。那时骆先生已过花甲,他的一双儿女都在县城工作,他的老伴也随子女去县城帮他们带小孩去了。骆先生舍不得离开祖上留下的那爿中药铺,依然留守。他一人独居,除了诊病、抓药外,兴来时添一碟花生米,就一壶老酒,读读古诗词,看看旧小说,日子倒也逍遥。那年,我联合几个文朋诗友拟办《羌笛》文学小报,知会他,他亦支持,捐了元。《羌笛》甫一出来,我便送他一张请教,他很乐意笑纳了。我知他写古体诗,便邀他给《羌笛》写稿。他起先拒绝,经不住我再三请求,在一张宣纸上抄给我一首《汉宫秋》:

“天高地黄,相思雁两行。

莲子已老,桂月沉香。

风冷夏枯草,拂手落花满裳。

不见纸书,心飞度衡阳。

薄衣轻粉,梦里无宾郎,但结丁香。

泪如竹沥,血竭神伤。

月光穿心,空枕一秋黄粱。”

字是好字,诗是好诗,巧妙地嵌入了几味中药名。诗名《汉宫秋》,让人想起马致远同名元杂剧中那个寂寞的红颜宫女王昭君。“汉宫秋”是一味中药,亦称剪秋纱或剪秋萝,石竹科,多年生草本。全草药用,解热、镇痛、消炎。骆先生这旧学根柢,了得!

后来,在那个桃红李白的春天,骆先生以老病之身,被居住在县城的儿女接走照顾。后院桃花不知故人已去,春来依旧寂寞地开,还有如烟的春雨,仍然低吟浅唱着,一如骆先生在书窗下,轻声曼语地在读陶诗。

我的过往与一个叫良恭的小镇有关。我记得小镇的卵石街道,老民居,河流和石桥,以及一些久远的味道——骆先生“百草堂”中药铺里,那些中药被分门别类装在一方方小木格内,它们一律有着漂亮得可以直接拎过来入画为诗的名字:景天、雪见、龙葵、紫萱、栀子、佩兰、豆蔻、沉香、芫花……这些美丽的中药名,宛如昆曲中花旦吐气如兰唱出的水磨腔,又似一阕唐诗宋词元曲小令。

好几年过去了,“百草堂”里那种清苦清苦的气味,仍留存在岁月的深处,散发着农耕文明的馨香。

作者简介

张舟平,笔名行吟水手,男,甘肃宕昌人。有余篇作品散见各级报刊,著有小说集一部。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,陇南市作家协会理事。

投稿邮箱

.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