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癜风初期 http://www.bflvye.com/m/麦冬,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上品。《神农本草经》是这样介绍麦冬的:“气味甘平,无*。主心腹结气,伤中,伤饱,胃络脉绝,羸瘦短气。久服轻身不老、不饥。”依然按照以前讲石膏时候讲经文的方式来讲。先从药名来看,再仔细分析经文。
药名释义
麦冬,第一是“麦”。“麦”就是麦子,是五谷之一,谷物是入中焦,入胃的。麦冬的“麦”字就提示它能入胃经。麦冬不仅入胃经,还能入别的经。入哪一经呢?麦子在五谷里面对应的是夏季,而且麦子也是在夏初的时候成熟,所以麦子也是一味通心气的药,它能养心。
“麦冬”这个药名,为什么它最初出现“麦”字呢?因为野生的麦冬颗粒并不是很大,形状就跟麦粒似的。我们现在看到的麦冬比较长,开方子的时候有时会写“寸麦冬”或“大麦冬”,就是麦冬越大越好,,哪怕再大,它这个形状都会像麦子,不过太长了就不像麦子了。那种野生的,特别小的,质量比较差的麦冬形状会像麦粒,所以叫麦冬。
麦冬这种植物其实就是一种草,它的根很长,在土里面会结很多的、一粒一粒的麦冬,所以它叫一本横生。一本横生,就是说它有一根大的根横在土里,边上结着很多麦冬,一颗一颗连在一起,有的一个根上会结十二枚,有的一个根上会结十四枚或者十五枚,这个象意味着什么?这意味着它和人体的经脉是相关联的。人体有手三阴经、手三阳经、足三阴经、足三阳经,加起来人体一共十二条经脉,如果再加上任督二脉,就是十四条经脉,如果再加上脾之大络,就是十五条经脉,十二、十四、十五,这个数字正好对应了麦冬一个横的根上长的数目。天地之间的一切东西都有定数,这就叫定数。人的经脉是有定数的,麦冬一条根上长麦冬的颗粒数目也是有定数的。这个就是叫物性之自然合于人身,就是说麦冬的自然属性跟人的自然属性在数上有相合的地方。这个数不但是数目的数,而且是天地之间的定数之数。所以中国人看数跟西方人是不一样的。西方人看这个数只是一个计算的数值,而中国人看这个数,其背后有更多的东西。这么多颗麦冬因为有一条横的根把它们全部联络在一起,这也意味着麦冬这味药能够通络脉。
光一个“麦”字,就有这么多内涵。
还有个“冬”字,“冬”是指冬天。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,冬天主封藏。冬天是寒凉的,“冬”字,告诉我们麦冬是一味寒凉药,而且它通肾水。四季跟五脏是对应的。春对应于肝,夏对应于心,秋对应于肺,冬对应于肾。看到“冬”字会想到肾,麦冬还能够归肾经。
川麦冬与杭麦冬
麦冬本来产在四川、陕西一带,后来杭州也有了杭麦冬,麦冬就有了川麦冬和杭麦冬之分。
它们的区别在哪呢?
东主春主生发,对应的是温;西主秋主收敛,对应的是凉。四川在西部,所以川麦冬的性质在寒凉方面更加突出一些,而杭麦冬在滋润方面更加突出一些。川麦冬偏凉,杭麦冬偏润,不过也只是有所偏而已。不管是川麦冬还是杭麦冬,它们都是凉润的。
在药材市场上,川麦冬和杭麦冬也很容易辨认。川麦冬肥大一些,很肥很白,其中没有木质芯;杭麦冬个头稍小,没那么雪白,其中有木质芯,可以抽出来。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在某些书上看到麦冬要求去芯使用。
下面,我们从《神农本草经》的经文,逐字逐句理解麦冬:
气味甘平,无*
《神农本草经》说麦冬甘平,其实它还是偏凉的,但它整体上很平和,所以就直接说它甘平了。所以,读经典一定要抠每一字每一句,但又不能拘泥于字句。
麦冬,从整体上讲,就是一味甘寒的养胃生津的药,但是甘寒的养胃的生津的药有许许多多,比如前边讲过的芦根,那么麦冬跟它有什么区别呢?芦根中空,能通上通下,是通腑气的。麦冬入肺经、心经,归经跟芦根不一样,但同样入胃。麦冬能够宣畅胃气,通达于四肢;芦根在这方面的力量要弱一些,通经脉的功能不如麦冬。
主心腹气结
“心腹气结”,就是心下、腹中的气结住了。麦冬爲什麽能主心腹气结?前面讲了它是一本横生,如果人体的胃气好比麦冬中间横着的那条主根,那么四肢就好比一粒一粒的麦冬,它们是往边上延伸的。人体的胃气跟四肢是相通的,如同一颗一颗的麦冬跟中间横生的那条根是相通的。“心腹气结”拆开来看,就是心气结和腹气结。心气结其实是胃气结。古人讲心痛有十种心痛,九种其实是胃痛,胃跟心其实是相通的;另一方面胃跟心的位置也比较靠近。所以讲心气结其实是胃气结。腹气结其实也是中焦气结,也是脾胃气结。
“结”就是结在一起。中医对于“凝”和“结”是有严格区分的。现代汉语直接讲凝结,其实凝是凝,结是结,寒凝热结,这个一定要区分开。我们读经典的时候,尤其要注意这些词的细微差别。热一结就需要用凉润的药来化它。“心腹气结”意味着中焦有热,也就是胃中有热,也意味着气不能通达到四旁。胃是一个多气多血之腑,它始终要跟四肢相通;如果不通的话,气就容易结在里边,这就叫“心腹气结”。
“心腹气结”也是跟经络不通有关,所以要用麦冬凉润养胃,又疏通经络。
主伤中、伤饱
麦冬主“伤中,伤饱”,饥饿是伤中,过食是伤饱。现在有很多女孩子为了减肥,就不吃饭,这样就会导致伤中。伤饱,就是吃多了,也会伤脾胃,所以饮食要有节,不多不少。不管是吃多了还是吃少了,都会伤胃,都能导致经脉不和,引起胃热或者胃阴虚,它们往往伴随而来,所以都需要用麦冬来养。麦冬能够清胃热,又能够养胃阴,正好把这两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。
以前有一个名头还不小的人在微博上骂我,说:“你怎么能说麦冬养胃呢?你到底读不读书啊?《神农本草经》上明言麦冬主伤中,伤中就是伤脾胃,你懂吗?”他这就误解了“主伤中”的意思。而且,只要你读书足够多,看到别的书上都说麦冬养胃,你就不会认为《神农本草经》“主伤中”,是伤胃的意思了。看来,不仅要读书,而且读书还要多、要正确理解,更不能那么大脾气。这是题外话。
主胃络脉绝
经文还讲麦冬主“胃络脉绝”,就是治疗胃络不能通于脉。
胃是多气多血之腑,其中的毛细血管特别多,而且胃也是一直在蠕动的。胃的络脉跟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所有经脉都是相通的。只有这样,胃才能成其为五脏六腑之大海。胃是一个中心,五脏六腑都能对它产生作用。胃的好坏也能够对五脏六腑产生影响,这是因为胃络跟全身的经脉都是相通的。
如果“胃络脉绝”,那么胃就被孤立起来了,一部分气血就瓮在里边了,这样脾胃就不平和了,容易导致各种胃病。有的胃热,是因为热瓮在里边散不出去,不能达于四肢。所以,很多人胃热,喜欢吃凉东西,手却是凉的。这种情况,方中就可以用麦冬,凉润养胃,疏经通络。
主羸瘦短气
麦冬还主“羸瘦短气”。太瘦,呼吸的时候感觉到气短,这怎么解释呢?
胃虚则羸瘦,肾虚则气短。
胃虚就不能很好地运化水谷,人必然就会瘦。这个很好理解。
人的呼吸以绵长舒缓为佳。有一个词叫“气数”,就是人一辈子呼吸的数量,这是一定的。说某人气数已尽,就是说他要死了。人的呼吸,有时候是有意识的,有时候是无意识的,无意识的时候为多。无意识的呼吸是深长还是浅短,取决于肾。当肾气旺的时候,吸气就会深,然后再舒缓地呼出来。当肾气不足的时候,呼吸频率就会快,吸气也会不深,甚至很急促地呼吸了一阵子还觉得不够,要长吸一口气才能够舒缓过来。肾养好了,呼吸才能舒缓绵长,我们才能把一辈子的气数省着点用,用得久一些,把气数已尽的那一天尽量地往后推迟。
麦冬治羸瘦是因为它养胃,治短气是因为它养肾。有人说,麦冬它不是入肺经、胃经、心经的吗,怎么还能养肾呢?其实,麦冬养肾是通过养肺实现的。当它把肺胃之热都清得差不多的时候,肺阴就会生肾阴,养肺就会养肾,肺金生肾水,这就叫“虚则补其母”。
久服轻身不老、不饥
本经讲麦冬“久服轻身不老、不饥”。中下品药是不能久服的,麦冬是上品药,可以久服。
病人身体轻盈,并不是说吃了药以后,体重就由斤变成斤,而是你自己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轻了。中医的很多标准跟现代科学的标准是不一样的。如果我现在是斤,走路是这么个状态,能够蹦这么高,能够走这么远,忽然有一天我发现走得更快了,蹦得更高了,那就是身体轻盈了,其实到磅秤上一称,已经斤了,从物质的质量上看,体重是增加了,但从感觉上看,体重是减轻了,那么到底是重了还是轻了呢?中国人更相信自己的感觉,动作轻盈、轻捷了,意味着身体变好了。
久服“不饥”,即是说不容易饿。胃气足则耐饥,脾胃之气不足就会容易饿。有的人一饿就心烦,为什么?因为胃气不足,胃里还有虚热,胃一旦空虚,胃热马上就起来了,因为胃和心是相通的,胃热一起来就影响到心包络,产生心烦,这是很不好的现象。
选自《思考中药》一书,点击“阅读原文”购买本书
唐略
经典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